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大学附属学校  >>  家长学校(旧)  >>  父母学堂(旧)  >>  正文
 
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18

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与家长分享
现代社会每个职业都要经受培训才能上岗——大学,研究生等上这么多年,工作中每年还要有固定的培训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学习型的时代,学习型的社会,不学习就落后,不学习就失去机会,那么你在做父母前后,有参加过多少培训和学习?你对孩子的特点和教育懂得多少?你懂得你这独一无二的孩子该用怎样独特的方法教育和引导?你说你没有想过自己当父母还要学习,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做父母是人天生的本能。走进孩子的心,我们感觉到对父母爱的渴望,走进父母的心,我们读得到那份无处安置的爱的彷徨,也许,这正是我们学习做父母的好机会。
经历了一个暑假的休整,从繁忙的时光走出来了,多了一份思考,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策略、方法、技巧去实现我们成功快乐的学习以及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在参加为期四天的“成功快乐的教师团体领导工作坊”的课程培训里,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并愿意和大家分享。
 每个人都确认无疑:真正的成功快乐源自内心,健康的心理是做好、做成功、做快乐的内驱力,然而: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被三个“人圈”围绕着。第一个“人圈”也是他最亲密的就是家庭。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是父母的责任,那么请问:今天的父母,在哪里可以学到这样的道理和技巧呢?第二个“人圈”是学校。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责任,那么请问:今天的学校里,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应该怎样教导他们?第三个“人圈”是社会。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是社会的责任,也就是政府的责任了,那么请问:政府的哪一个部门、什么官员、有什么政策行动,是提供给这些孩子的?全部的答案都是没有!(摘自李中莹的“爱上双人舞”)
有家长这样认为:“养孩子是我的责任,教孩子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教得不好,所以孩子不好。”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三个“人圈”都忽略了这件事,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学校里的老师。我们即使假设这个结论成立,老师们不好,所以你的孩子成长后心态不好、行为不好,不敬不孝、冷漠无情。那时候,你可以不断的咒骂那些老师,但你还不是一样的痛苦失望吗?所以自己学会、掌握、运用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是最为重要的。也就说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人圈”的家长,将对成年后的孩子的生命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整理下来,其实我们主要得获取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拥有情绪处理、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学会目标管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          情绪管理:
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知道情绪是什么,直到他想开口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才发觉有困难。在人类历史中,很少人研究情绪,说到情绪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它看作是问题,认为它是超越人、控制人的东西,这对人如何管理情绪没有多大帮助。
那么,关于情绪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情绪不是天生定型的;2、决定情绪的不是外面的人物,而是本人内心的心理状况;3、情绪没有真正的正面负面之分,而只有“有没有效果”;4、情绪只是讯号,当学习了事情里该学的,情绪就会消失;5、情绪是感觉的一种,一个人跟情绪在一起才能身心合一,活在当下。
很多人以为情绪来自其他人、事、物,但事实上决定情绪的是自己的内心:1、信念——认为世上的事情应该是这样的;2、价值观——自己在事件中在乎的是什么,即什么是最重要的,想得到什么等;3、规条——事情该怎样做。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有不同,所以面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改变了,事情带给这个人的情绪就不同了。
所以,若想事情带给自己的情绪改善,必须先改变自己对事情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不是企图改变世界,因为那会费很大的劲却往往徒劳无功的。成熟的人明白这个道理,而小孩子习惯了父母去为他们改变不满意的情况,遇上不满意的事便吵闹抱怨,以为无需自己改变。
两个月的暑假过去了,这段时间我们的家长与孩子相处是最多的,是成功快乐的,还是困惑焦虑?这就取决于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情绪)。我们了解孩子的假期心理多少?暑假里面的孩子们轻松了,老师和学业都不再规定他们的作息时间,也没有校规校纪的束缚。所以他们想的首先是好好玩玩,其次是想想怎么玩,最后才会想到还有假期作业。他们的生活会没有规律,早上睡到十点或者整天在家里看电视,甚至有时还会嚷着无聊和郁闷,脾气变得不好……这些是一般孩子在假期的“正常反应表现”,可以说是一种无序状态下的学生假期心理反应,父母一味地用“禁”、“不许”,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仔细分析孩子的假期心理,这种“无序”是很难琢磨的,这种心理引发的孩子的具体行为也是父母很难预料的。因此,父母只有认真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借鉴学校教育的一些做法,把暑假的家庭营建成一个特殊的学校。比如: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一个灵活的作息时间表,这个作息时间要适当宽松,有限度,切记排得满满的,过于刻板,让孩子因喘不过气来而反感,当孩子按作息时间做时,父母要多些肯定和鼓励,不要加码,给孩子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会更快乐;再有,创造机会,让孩子开阔视野,整天闷在家里,足不出户的孩子,父母更要带他出去看看,只有当他了解了世界的广阔,他才会“心高志远”;让孩子在假期自己照顾自己,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是不是也能成其为最佳时机?!……
听了这些,你是不是因为孩子假期的表现而使你低落的情绪有所改变?
情绪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因为情绪就像一个摆钟,正负面情绪不停的摆动,这是规律。试想:一个人只有“正面”情绪,那将会出现什么可能,只有一种:精神病院的精神患者;那么一个人只有负面的情绪,也只有一种可能:自杀;所以情绪波动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对于孩子的情绪你更要表现出你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孩子不听话(事情)——你会想孩子你怎么这样(自己的信念)——产生愤怒(行为失控)——责骂甚至动手(糟糕的结果)。大家把这个事件发展的程序看下来后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单向的情绪行为,思想只放在消除对方的情绪上,误认为只要对方的负面情绪消失,便没问题了。可实际上这对解决事件里的“问题”是毫无帮助,更要命的是会使你的教育走向恶性循环的道路,你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得无力和无奈,所以发展自己的情绪智能,做到情绪自主(我要快乐我就创造快乐,我要悲伤就去感受悲伤)是我们必须努力的。
1、 情绪管理的方法:
1)深呼吸:在痛苦、愤怒、恐惧、紧张、不安……时;
2)拉钩:可以使自己平静下来;
3)喝水,缺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感到疲劳,喝白水;
4)信念平衡:你的孩子,他的某些习惯让你生气,我相信你也有这些习惯,孩子是通过模仿周围的大人来学习的,把这些习惯从你身上清除掉,你会发现他们也自动地改变了。
2、 情绪管理的技巧:
l         处理本人的情绪:
传统无效:压抑、逃避、暴发。“压抑”是强作宽容,因为认为把这样不好的情绪表露出来是没有修养和教养的表现,嘴巴老说没事,而心中辛苦;“逃避”就是使自己忙于其他事,让自己不会有空闲去想到引起那些情绪上的事情。但这份情绪依然在,仍需面对;“暴发”伤人伤己。
l         有效治标:消除、化淡、配合、运用。
l         有效治本:改变本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升本能处理事情的能力;修正本人的身份;
l         处理他人的情绪:
l         传统无效:
“交换”——就是对有情绪的人提供一些他追求的价值,让这个人抛开情绪,例如“不要哭了,我给你买……”或者“不要不开心了,我带你去吃……”这份交换,因为没有针对引发情绪的事情做过什么,所以只有短暂的转移效果,过后情绪又会回来,其实,这也是“逃避”的招数而已;
“惩罚”——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是不应该有的。谁有负面情绪就是他的错,应该受到惩罚,所以对有情绪的人说的话里面充满惩罚的文字,例如:“你老是……!再……就揍你!”或者“跟你说话就生气,我们还是不说了。”身边的人不能沟通,是最常用的惩罚对方的武器之一,使陷入情绪的人更受到隔离和孤独,更难跳出来了;
“冷漠”——碰到孩子有情绪求助的时候,叫他们“自己搞定”。例如“这些事,别人帮不了的,还是自己冷静去想想吧”。,这样的话,使有情绪的人就像堕入了情绪的黑洞一样,感到十分孤单和无力;
“说教”——是父母在无计可施时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对有情绪的人说大量的道理:应该怎样、什么不对……但对事情的解决,或是情绪的舒缓完全没有帮助,他们坚持自己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嘴里说的都是无法反驳的东西,但是就没有提供什么有效可行的办法。有情绪的人面对这些喋喋不休的人,情绪只会变得更差:“你真是烦死人了”孩子在心里就这么喊。
l         有效的EQ型处理:
“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孩子有情绪,同时接受这个有这份情绪的孩子。这可以用类似以下的话表达出来:“我看到你有些不开心,愿意跟我谈谈吗?”或者“你的样子糟透了,坐下来告诉我有什么事?”假如你装着没有看到他(她)的情绪,或者否定他的情绪,例如“你又闹情绪了!”、“什么事又发脾气了?”等,你便是在把他推开了。
“分享”——这一步里,最重要的是先分享情绪感受、然后才分享事情本身。他总是先说事情:谁、谁不合理、什么事不如意等,你必须把他的注意力迁移到他的情绪感受上,例如“现在你感觉怎样?”、“原来你受到委屈了。”、“他这样对待你感到愤怒或者悲伤?”当对方回答是愤怒时,你继续问:“愤怒的背后是什么?失望或无力感”;不断的把注意力引向身体感觉或者情绪感受上,待对方说出大约6个这样的词语时,你会发觉对方已经开始平静下来,或者声调降低了、身体动作减少了。现在,你可以问对方引起情绪的事情了。当你明白了是什么一回事,你可以进入第三步。
“设范”——在这一步里,你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对之加以语言上的肯定,例如“你觉得他这样做很不合理,难怪你这么生气啦。”“你已经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突然取消,你当然失望啦。”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对方看事情的角度并做出肯定,或者干脆肯定对方的情绪(“事情不如意当然生气啦”)肯定的行为会使对方说“是呀”、“对呀”“就是嘛”等的话,这时,在心里对方已经认为你站在他的一边了。接下来,你向对方指出事情中他需要改变的地方,你不可以直接说出对方的不对,或者应该怎样做,因为这样你是把自己重新放在与对方对立的位置,使刚才建立出来的心理效果破坏了。你应该从对方的位置出发指出需要的部分,例如:“可是,你每天都要跟他一起相处,他每天这样不讲理你便每天生气,你会变得很辛苦的呀!”或者“你虽然准备这么久了,可因故取消是你控制不了的,但你可以控制‘怎样才能开心’这件事呀!”有了前面的肯定,你现在这样说,对方当然会容易接受改变了。
“策划”——就是对未来行动做些计划,目的是让自己会有更好的表现。你用一句话做这个部分的概念基础:“凡事都有三个解决的办法嘛!”你可说:“想想你怎么做他对你的态度会有不同?”或者“有些什么其他的选择,是你能够在活动取消后还能开心的度过这一天?”引导对方看到其他可能性,对方的负面情绪便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会有更积极的表现,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权掌握在手里了。
l         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价值:这些负面情绪,不是给我们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新的方向,了解了。就可以运用。
愤怒——是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
痛苦——给一份动力摆脱方向(青蛙与热水);
恐惧——是不想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
困难——是以为付出比收取的更多;
失望——对己:不接受自己,对人:想操控的企图失败。
烦躁——不该放在这里,可是不得不在;
委屈——把自己放低,你没给我应该的;
无奈——已知、已做的不管用,需找全新的方向,但没有找到;
愁——我不愿意站在这里,可不知道到哪里去(无力);
惭愧——内疚、遗憾,以为完全的事里还有没完成的部分;
恨——毁灭自我或他人,是唯一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情绪。
l          有效沟通:
1、 有效沟通的要诀
²        声调和身体语言决定沟通的效果,不是文字(文字7%、声调38%、身体语言55%);
²        说得对不对没有意义,说得有效果才是最重要;
²        沟通的效果由对方决定,但是由自己控制,因为自己可以改变沟通的模式;
²        重复没有沟通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两人的关系更坏,坚持没有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
²        说每句话先问问自己:“这样说会使孩子增加了力量还是减少了力量?”做每个行为,先问问自己:“这样会使事情的效果更好还是更坏?”
²        每个人都有在某时某事里拒绝沟通的权利,不尊重这份权利,只会使关系急剧恶化;
²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他只能:a改变自己;b做些事情让对方想改变;c为自己做些心理准备,即使对方不想改变,也不影响自己的情绪。
²        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做法。任何情况,都至少有三个不同的解决方法。
2、  “先跟后带”的沟通技巧:(心理学辅导者常用技巧)
先运用来访者的说话和行为,与来访者建立和谐合拍的关系,然后才引导其把注意力、思想和行为改变去辅导想转向的方向。
3、 给予肯定:
a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功十分重要。家长们都知道这一点,但往往不知道自信心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把孩子的自信培养出来?
b自信是“信任自己拥有能力”,但是光有能力不能建立自信。例如有能力说一句话,但别人听不懂,那不能培养出自信来;孩子有能力做一些事情但却受到责骂,那也无法做成自信。
c能力必须得到肯定,才能成为自信。每个人都需要有足够的肯定,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信。有足够自信的孩子,更懂得照顾自己,约束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所以,给予孩子肯定,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d今天社会里,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远比肯定多,所以大部分的人在孩子时候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他们在成年后仍需不断地寻求肯定,直至培养出足够的自信才会停止。
e一个未曾充满自信的人就像孩子一般,当受到挫折时,因为内心还是在成长过程中,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0---18岁需要5000次的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
f最简单的肯定,就是按孩子的说话作出有意义和正面的响应,而不挑战或否定他的话。重复孩子说话中一些重要的字,让他回应说“是呀”“对呀”都是简单有效的肯定。
g给予孩子肯定时,必须身心合一,并有适当的面部表情配合,包括眼神接触、微笑和轻松的语调。
h给予孩子的肯定,是暗示他也有做得好、做的对的地方,无论事件与你的立场多么对立,总有可以肯定的地方(肯定动机、肯定可以肯定的部分、肯定情绪、肯定重要字等等),因此,他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照顾好自己。
i给予孩子的肯定必须是真实的,若有一次不是真实的,以后的肯定都会减少了效果。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坦白告诉他,同时肯定他有能力去学得更好、做得更好。所以,给予肯定要面向所有,实事求是,具体才有效,看到当下的状态,给予即时的肯定。
j让孩子明白:肯定是从自我肯定开始的,多做——多做到——得到更多的肯定。
k通过上述,我们基本可以对自信的来源以及自信所带来的做一个路线图:感觉(舒服、快乐)——尝试(体验、做)——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l肯定有别于:表扬——表扬是有选择的;鼓励——有时会让接受者不舒服(你很勤奋、很努力,但……,继续努力,就会……,这样可能让他感到的潜台词是我很“笨”,);夸——夸不能落地,如总说,你太棒了(空),你是最优秀的(会使人落入孤独)等。
4、 有效沟通一定是用正面语言:
在孩子教育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妈妈的咒语:“你上课不要讲话啊!”“你不要和同学闹别扭啊!”“你不要不尊重父母啊!”“你不要不懂事啊!”……可大脑接受的往往是“不”字后面的内容,把不要的东西天天在暗示,想想看,长期这样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大呀!这样的负面词语不能在我们的脑里产生推动作用。事实上,它们会使我们停留在问题里。不信的话,我们现在就可以试试:闭上眼睛,全心全意地对自己说:“我不要去想一只老虎,我不要去想一只老虎……”反复这样说上一二十遍,你脑里会是怎样的情况?只会有两个情况出现(除非你没有十足跟随上面的指示做)其一、脑里乱成一团,其二、更大的可能是脑里就只有老虎。
可见,要不断地说:“你可以怎么做”,“你可以怎么样,”……多重要呀!把:“不”改成“是”,比如把“你不要不懂事啊!”改成“你是懂事的!” 把“但是”改成“同时”,比如把“儿子,你成绩很优秀,但是我感到你不快乐!” 改成“儿子,你成绩很优秀,同时我感到了你的快乐!”。把“如果”改成“当”,比如把“如果你不愿意改变,你就好不了了!”改成“当你愿意改变时,你会感觉很好的!”试试看?当这些正面词语变成你沟通的习惯,给予你和你孩子的心理暗示是什么?会有什么改变?坚持21天,好的沟通习惯就会形成,先祝福大家!
在此,我们可能还有必要了解一下自我价值不足时的表现:自大、自卑是不自信的人,他会:1、装——用别人的功劳装自己(我妈是……,我爸厉害呢……,谁谁……怎么怎么等);2、贪——不知感恩的人(恩是本来我没有资格得到的,但得到了,最大的恩是生命),给我多少我要多少;3、诋毁——搬弄是非。
三  目标管理:
很多家庭,不知不觉间,“学习=考大学=孩子人生目标”已成为名正言顺的教育方程式,被父母认同,而孩子则懵懵懂懂的开始着正在进行为期十几年的基础教育。作为学习的主体——孩子像被蒙了眼罩转圈的炉子,被动、盲目地为分数和父母而学,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去哪里。何来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学习习惯,又怎有力量与电视和网络相抗衡?父母怎能不焦虑?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做父母的,一直埋头忙着教孩子走路,却没有帮助孩子发现和寻找所要到达的目标和方向——为什么而走,哪里才是孩子最理想最想要的目标和方向?引领孩子用目标管理比天天盯在学科的分数上重要得多!因为:
1、考大学并不是人生终极目标,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生目标实现的一个路径:把这条路径当作目标,就会有考上大学后的学生茫然无措,目标缺失。很多孩子在十几年里一直被“考上大学就好了,一切都有了”的目标支持着,上了大学后要面对再定人生目标之痛。还不包括那些被高考独木桥挤下来的“没资格”上学,自暴自弃的孩子们。
2、父母帮孩子确定人生目标,以强加型和忽略型为多:把自己的好恶、愿望或为实现的志向强加给孩子,同时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和兴趣,对孩子的梦想不以为然或者当作笑谈。所以孩子们屈从于父母“为孩子好”的压力,把自己的梦想压在心底,他们常说“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想都不要想”,把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东西压制下去,而父母的目标又不能接受,所以处于无目标状态。孩子的目标是要引领,但也需要尊重孩子为自己设计的目标,父母要学习接受孩子的目标,活在梦想里,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
3、为孩子寻找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帮助孩子早日确定职业方向,而是帮孩子发现自己最想得到的和最感兴趣的东西: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往往是一个人最有成功感的,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并帮助他去实现,最容易成功。这往往成为孩子生活的动力,让孩子发现自己走在一条自己选择的期望的路上,他今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每过一天就是让自己离梦想和目标更近一点。虽然孩子的方向各不相同,但发自内心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总会是最有推动力的,是属于自己——责任感和义务感、主动和自觉性也就由此而生。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让孩子发现他是为自己在学习,而不是为父母或老师学习,孩子的抗诱惑力自然会提高。
4 有效目标需要多个整合,要具备以下特征:
1)        有明确、具体的内容而不虚泛,可用一句话清晰地说出来。比如:“我在一个学期内把字练好。”
2)        用积极正面的肯定语言:“我要、我是……”,而不是“我不做……”
3)        有实现的步骤和具体计划:根据完成目标时间,设计分步骤的计划,制定能力提高的具体措施,使目标得以落实;
4)        有清晰可感的视、听、感觉信息,以证明这个目标是当事人发自内心期望的:当实现目标时,看得到自己脸上的表情……得到的肯定和夸奖……心里快乐的感觉……每日对目标主人提醒与激发,是很好的目标“激发器”。
由此可见,目标制定的过程需要父母与孩子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沟通氛围中,也是父母不断接受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父母要用心的倾听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站在孩子的身后,不断的给予力量和支持。
 还有值得提及的是:有些“特质”孩子,可能是生理上的原因,叫感统失调。感觉统合能力是1979年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艾尔斯博士提出来的。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直以来被诊断为多动症或品行不良、学习障碍的很多孩子实际上是缺少一种脑与全身各部分的协调、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感觉统合能力。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孩子的大脑支配,是无意识的行为,但不是病态,通过及时矫正和训练(求助专家)可以改变。
有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从古到今,口耳相传,只是现在的孩子太难“对付’了,是的,我们是在父母身上学习做父母的,同时我们付出的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爱,我们不想让我们曾经受过的苦让孩子再受,我们希望我们孩子有更光明灿烂的未来,可是当孩子长大了,我们却发现他们少了很多优点,多了很都弱点,离我们的期望太远太远了,这时候是责怪孩子?还是提醒自己要来补课?要来学习?毕竟,对于孩子我们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当还有机会改变的时候,让我们相互鼓励,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为孩子尽量多的成功快乐提供可能性!
有两个选择:其一,手持“大棒”——能使人活下来,由于一些严格的规范,也会考到高分,但孩子感到的是压力、威胁;其二,手持“胡萝卜”——能使人活得更好,主动考高分,感到的是轻松快乐。我想,每个家长都会在理念上选择“胡萝卜”,可落实行动时你更倾向“大棒”还是“胡萝卜”?为了我们活得更好,一起加油!
最后,我们一起完成一道问卷题:“您每天对孩子常说的几句话是什么?”,以便我们对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和研究方向落到实处。谢谢大家!
信息录入:gill    责任编辑:gill   

 
  • 上一条信息:

  • 下一条信息:家庭教育怎么了?

  • [关闭窗口]
    热 门 信 息 推 荐 信 息  
    普通信息小学2024.12.0612-09
    普通信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15周...12-07
    普通信息附属学校举办班主任成长微论坛12-06
    普通信息附属学校举办班主任成长微论坛12-06
    普通信息附属学校举行反恐防暴演练12-06
    普通信息附属学校举行反恐防暴演练12-06
    普通信息附属学校举行反恐防暴演练12-06
    普通信息小学2024.12.0512-06
    普通信息附属学校(中学部)绩效考核...12-06
    普通信息附属学校(中学部)绩效考核...12-06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江大附校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jdfx.uj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开发维护 江大附校信息中心  Email:jdfxgj@163.com
    Address:江苏大学附属学校  Tel:(0511)88780064  Fax:(0511)8878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