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抓好落实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的号召,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唤醒学生发展潜能,促进“五项管理”落地生根,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校实情特制定此方案。
五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卢金星、陶筱青
副组长:夏文祥、蒋俊
组员:姜茂盛、杨建华、李琦、吴凡、纪琴、杜惠芳、杨晓然
一、作业管理制度
为了做好规范办学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苏教基〔2017〕20号)和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并优化学校作业管理,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特制定此制度。
(一)加强领导,明确作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1.组织保障:此方案的实施工作,由教务处、德育处、各学科教研组协同配合完成。
2.具体分工
组长:陶筱青 卢金星
副组长:夏文祥、蒋俊、
组员:杨建华、吴凡、纪琴、杜惠芳、杨晓然、各学科教研组长
(二)细化要求,确保作业管理的有效落实
1.把握作业育人功能。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各地各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基础上,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2.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3.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教师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4.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加强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
5.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6.认真批改反馈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要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引。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作业批改要正确规范、评语恰当。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鼓励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
7.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营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围,合理安排孩子课余生活,与学校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督促孩子回家后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引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激励孩子坚持进行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不额外布置其他家庭作业。
8.作业网上公示 中小学由专人负责将每天的作业上传到学校网上进行公示,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
(三)加强监管,优化作业管理的保障措施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校本特色的作业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抓规范要求,从制度上规范教师和学生作业的行为,建立作业常规检查制度、批改讲评制度等,从作业的数量、针对性、批改反馈等方面进行制度化规范。形成以班主任为总协调人的班级各学科作业协商机制,确保学生每天的作业能做到学科平衡、总量控制、合理分配,并注重学生对作业的反馈。
2.强化督查,完善评价。学校将作业质量、作业批改、作业负担等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效果的考核内容之一,加强监督检查,主动接受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作业工作不规范的教师及时督促整改;对在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弄虚作假,甚至继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教师,将在校内进行批评教育,并视实际情况予以年终考核降级处理。
二、睡眠管理制度
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此制度。
(一)加强领导,明确睡眠管理的重要意义
组织保障:此方案的实施工作,由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协同配合完成。
具体分工
组长:陶筱青 卢金星
副组长:蒋俊、夏文祥、
组员:杨建华、吴凡、纪琴、杜惠芳、杨晓然、各班主任
(二)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
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我校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三)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四)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15,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
(五)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学校注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
(六)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
学校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教师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及时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七)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
学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三、手机管理制度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精神,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让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此制度。
组织保障:此方案的实施工作,由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协同配合完成。
具体分工
组长:陶筱青 卢金星
副组长:蒋俊、夏文祥、
组员:杨建华、吴凡、纪琴、杜惠芳、杨晓然、各班主任
1.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班主任,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2.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德育处制定手机管理方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3.各科教师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4.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及时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四、课外读物管理制度
(一)领导小组
组长:陶筱青、卢金星
副组长:夏文祥、蒋俊
组员: 纪琴 吴凡 教研组长、图书管理员 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职责:对进校园的课外读物做好审核,杜绝各种商业宣传进校园,做好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备案与登记工作。
(二)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审核制度
严格执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为保障校园文明教学环境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合本校特制订“课外读物进校园审核制度”。望各位老师和同学遵照执行。
1.要确保进入校园的课外读物的内容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方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要求,体现素质教育导向。要以“有效服务教育教学、不增加教师工作和学生课业负担”为原则。合理选用课外读物,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2.学科教师推荐的书目须报请校长批准,教务处备案,经学校批准后方可让学生带入校园。
3.学校每学年统一购买的书籍必须形成目录报江苏大学审核。
4.校园内不得张贴广告及商业宣传标语及口号。
5. 凡未经备案审查的课外读物,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传播,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阅读未经审核备案的学习类课外读物。对违规传播、疏于管理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要严肃问责。
6.上课期间严禁阅读与课程无关课外读物。
7.对违反以上规定学生,没收书籍,予以警告处分。
五、体质健康管理制度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确保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规定要求,特制订此制度。
(一)组织保障:此方案的实施工作,由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体育教研组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完成。
(二)具体分工
组长:陶筱青 卢金星
副组长:夏文祥、蒋俊
成员:姜茂盛、吴凡、纪琴、杜惠芳、李琦、杨晓然、邱琳
(三)具体要求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宣传,学校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确保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3.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学校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
4.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每年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使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5.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将体育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
6.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
7.健全责任机制。学校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及时改进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科学管理。
2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