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扬美德,勤俭践于行

发布日期:2025-10-09浏览次数:

节约扬美德,勤俭践于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当晨光为五星红旗镀上金边,当微风拂过校园的香樟树,站在这庄严的国旗下,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尚书》里“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千年训诫。这份穿越时空的智慧,如同明灯,照亮着我们成长的道路。我是四年级(1)班的单熙然,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节约”这一永不褪色的美德,探讨它在新时代里的意义与力量。

一、节约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明基因

从《左传》中“俭,德之共也”的深刻论断,到《朱子家训》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谆谆教诲,节约,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为了传承这份智慧,我号召大家践行“三个一”行动,印证古人的智慧:

1.‌一粒米‌:学习《悯农》后,剩饭量减少40%;

2.‌一张纸‌:仿效欧阳修三上读书法,循环使用草稿纸;

3.‌一度电‌:践行《淮南子》不涸泽而渔,随手关灯成习惯。

二、节约是未来的责任契约

科学课上,老师告诉我们:全球每年有近 13 亿吨粮食被浪费,而世界上还有数亿人面临饥饿;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在提醒我们:地球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今天节约的一粒米、一张纸、一度电,都是在为明天的世界留存希望,都是在为人类的未来积蓄力量。这份责任,不分年龄,不分大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行动去承担。

三、让节约成为青春的勋章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不仅要传承节约的美德,更要让它成为青春最闪亮的勋章。让我们以《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为行动指南,把节约融入日常,让美德照亮成长:

用餐时,请想想袁隆平爷爷“禾下乘凉梦”的美好期盼——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只为让更多人吃饱饭。我们多吃一口饭,少剩一粒米,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关灯时,请想想张衡发明地动仪时的科学精神——他用智慧探索未知,用严谨对待每一个细节。我们随手关掉一盏灯,节约一度电,就是在延续这份 “精益求精” 的态度;

节约时,请想想《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强则国强”的殷切期盼——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今天养成的节约习惯,明天会变成建设祖国的责任担当。节约不仅是守护资源,更是在锻造我们的品格,让我们成为更有担当的中国少年。

最后‌,请记住:节约不是苦行,而是穿越时空的文明接力——我们接过的不仅是资源,更是五千年来的责任与荣光!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