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发布日期:2010-05-18浏览次数:
作者: 镇江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 赵联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成果:  
  机制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效运行的平台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机制探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①。研究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意义重大。
一、局部探索、忽略整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容忽视的现实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与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一些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不足:
(1)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学生心理行为某一方面或少数方面进行一般的描述性调查,研究的方法与结果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静止性,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发展心理病理学的新理论与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定性研究分析,因而未能揭示出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全貌、分布与特点,尤其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年龄特征、变化规律及趋势缺乏系统、客观的探讨。
(2)在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已有的研究一方面多侧重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很少研究它与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相互作用;同时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框架与运行机制尚未能够科学构建,缺乏科学化、制度化的操作模型。
(3)已有的研究中,一般理论探讨、调查研究多,而教育干预、实践矫正以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也流于一般知识的传授,缺少真正行之有效的干预和矫正手段。而且研究工具单一,无法确保对各类心理问题的有效测定,缺乏合理、科学、详尽的评估体系。
国外自七十年代以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他们强调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的相互作用;重视从多变量的角度出发,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在矫正干预的研究中,主张采用多种的途径与方式等。国外的这些新的研究思路与趋势,许多是值得我们在研究中加以借鉴的。
二、目标不明、缺乏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客观存在的现状
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心理咨询的专兼职人员,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是理论描述多、低层次操作多,组织机构不健全,成效不显著。许多学校的心理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尚缺乏科学性、人本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与陌生。   由于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清晰、师资跟不上,同时缺乏理论支撑、缺少技术指导,在实施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方向不清、目标不明,形似而神不是,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由此认清方向,明确目标,学习理论,构筑基础是学校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各地各校应围绕上述目标,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构建框架、完善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已有的研究缺乏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的研究,在探讨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时,缺乏对新时期特点的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才“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内容肤浅、形式单一、缺乏体系。因此,从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方法、利用跨学科的优势、凭借教育行政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综合的研究并完善与发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形成完整的组织运作体系和基本操作框架,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专门化、科学化,并重视心理辅导的经验与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重视其应用价值。
  1、建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机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领导,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管理运作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一部分,扩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促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后劲。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同时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传授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学理论的学科,也不是各学科课程的综合或思想品德课的重复。在实施中要以主体性为基本原则,注重体验性、实践性,重视学生感悟的过程。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分析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辅导。
4、建立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成员可来自德育处、学生处、团委、少先队大队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他们经常和学生接触,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方式形式弱,效果好。心理学专业毕业或接受过正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应当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带领其他人员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然,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业务知识与能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准,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保证。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6、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测试、心情沙龙、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对于特殊学生和个别问题,可通过心理信箱、心理热线、个别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紧张焦虑,使其走出困惑、走进阳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注释:①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该文 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