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主页
首 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领导班子
部门设置
校园风光
校园动态
校园新闻
工作安排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工会活动
团队建设
关心下一代
教育教学
教研动态
特色课程
教师发展
学生成长
班级建设
缤纷社团
协同育人
心灵港湾
阳光思政
平安校园
后勤保障
健康守护
专题专栏
作业公示
全员导师制
首 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领导班子
部门设置
校园风光
校园动态
校园新闻
工作安排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工会活动
团队建设
关心下一代
教育教学
教研动态
特色课程
教师发展
学生成长
班级建设
缤纷社团
协同育人
心灵港湾
阳光思政
平安校园
后勤保障
健康守护
专题专栏
作业公示
全员导师制
学生成长
班级建设
缤纷社团
协同育人
心灵港湾
阳光思政
协同育人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生成长 > 协同育人 > 正文
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发布日期:2008-10-18
浏览次数:
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与家长分享
现代社会每个职业都要经受培训才能上岗——大学,研究生等上这么多年,工作中每年还要有固定的培训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学习型的时代,学习型的社会,不学习就落后,不学习就失去机会,那么你在做父母前后,有参加过多少培训和学习?你对孩子的特点和教育懂得多少?你懂得你这独一无二的孩子该用怎样独特的方法教育和引导?你说你没有想过自己当父母还要学习,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做父母是人天生的本能。走进孩子的心,我们感觉到对父母爱的渴望,走进父母的心,我们读得到那份无处安置的爱的彷徨,也许,这正是我们学习做父母的好机会。
经历了一个暑假的休整,从繁忙的时光走出来了,多了一份思考,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策略、方法、技巧去实现我们成功快乐的学习以及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在参加为期四天的“成功快乐的教师团体领导工作坊”的课程培训里,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并愿意和大家分享。
每个人都确认无疑:真正的成功快乐源自内心,健康的心理是做好、做成功、做快乐的内驱力,然而: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被三个“人圈”围绕着。第一个“人圈”也是他最亲密的就是家庭。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是父母的责任,那么请问:今天的父母,在哪里可以学到这样的道理和技巧呢?第二个“人圈”是学校。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责任,那么请问:今天的学校里,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应该怎样教导他们?第三个“人圈”是社会。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是社会的责任,也就是政府的责任了,那么请问:政府的哪一个部门、什么官员、有什么政策行动,是提供给这些孩子的?
全部的答案都是没有!(
摘自李中莹的“爱上双人舞”)
有家长这样认为:“养孩子是我的责任,教孩子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教得不好,所以孩子不好。”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三个“人圈”都忽略了这件事,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学校里的老师。我们即使假设这个结论成立,老师们不好,所以你的孩子成长后心态不好、行为不好,不敬不孝、冷漠无情。那时候,你可以不断的咒骂那些老师,但你还不是一样的痛苦失望吗?所以自己学会、掌握、运用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是最为重要的。也就说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人圈”的家长,将对成年后的孩子的生命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整理下来,其实我们主要得获取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拥有情绪处理、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学会目标管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
情绪管理:
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知道情绪是什么,直到他想开口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才发觉有困难。在人类历史中,很少人研究情绪,说到情绪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它看作是问题,认为它是超越人、控制人的东西,这对人如何管理情绪没有多大帮助。
那么,关于情绪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情绪不是天生定型的;2、决定情绪的不是外面的人物,而是本人内心的心理状况;3、情绪没有真正的正面负面之分,而只有“有没有效果”;4、情绪只是讯号,当学习了事情里该学的,情绪就会消失;5、情绪是感觉的一种,一个人跟情绪在一起才能身心合一,活在当下。
很多人以为情绪来自其他人、事、物,但事实上决定情绪的是自己的内心:1、信念——认为世上的事情应该是这样的;2、价值观——自己在事件中在乎的是什么,即什么是最重要的,想得到什么等;3、规条——事情该怎样做。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有不同,所以面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改变了,事情带给这个人的情绪就不同了。
所以,若想事情带给自己的情绪改善,必须先改变自己对事情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不是企图改变世界,因为那会费很大的劲却往往徒劳无功的。成熟的人明白这个道理,而小孩子习惯了父母去为他们改变不满意的情况,遇上不满意的事便吵闹抱怨,以为无需自己改变。
两个月的暑假过去了,这段时间我们的家长与孩子相处是最多的,是成功快乐的,还是困惑焦虑?这就取决于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情绪)。我们了解孩子的假期心理多少?暑假里面的孩子们轻松了,老师和学业都不再规定他们的作息时间,也没有校规校纪的束缚。所以他们想的首先是好好玩玩,其次是想想怎么玩,最后才会想到还有假期作业。他们的生活会没有规律,早上睡到十点或者整天在家里看电视,甚至有时还会嚷着无聊和郁闷,脾气变得不好……这些是一般孩子在假期的“正常反应表现”,可以说是一种无序状态下的学生假期心理反应,父母一味地用“禁”、“不许”,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仔细分析孩子的假期心理,这种“无序”是很难琢磨的,这种心理引发的孩子的具体行为也是父母很难预料的。因此,父母只有认真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借鉴学校教育的一些做法,把暑假的家庭营建成一个特殊的学校。比如: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一个灵活的作息时间表,这个作息时间要适当宽松,有限度,切记排得满满的,过于刻板,让孩子因喘不过气来而反感,当孩子按作息时间做时,父母要多些肯定和鼓励,不要加码,给孩子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会更快乐;再有,创造机会,让孩子开阔视野,整天闷在家里,足不出户的孩子,父母更要带他出去看看,只有当他了解了世界的广阔,他才会“心高志远”;让孩子在假期自己照顾自己,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是不是也能成其为最佳时机?!……
听了这些,你是不是因为孩子假期的表现而使你低落的情绪有所改变?
情绪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因为情绪就像一个摆钟,正负面情绪不停的摆动,这是规律。试想:一个人只有“正面”情绪,那将会出现什么可能,只有一种:精神病院的精神患者;那么一个人只有负面的情绪,也只有一种可能:自杀;所以情绪波动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对于孩子的情绪你更要表现出你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孩子不听话(事情)——你会想孩子你怎么这样(自己的信念)——产生愤怒(行为失控)——责骂甚至动手(糟糕的结果)。大家把这个事件发展的程序看下来后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单向的情绪行为,思想只放在消除对方的情绪上,误认为只要对方的负面情绪消失,便没问题了。可实际上这对解决事件里的“问题”是毫无帮助,更要命的是会使你的教育走向恶性循环的道路,你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得无力和无奈,所以发展自己的情绪智能,做到情绪自主(我要快乐我就创造快乐,我要悲伤就去感受悲伤)是我们必须努力的。
1、
情绪管理的方法:
1)深呼吸:在痛苦、愤怒、恐惧、紧张、不安……时;
2)拉钩:可以使自己平静下来;
3)喝水,缺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感到疲劳,喝白水;
4)信念平衡:你的孩子,他的某些习惯让你生气,我相信你也有这些习惯,孩子是通过模仿周围的大人来学习的,把这些习惯从你身上清除掉,你会发现他们也自动地改变了。
2、
情绪管理的技巧:
l 处理本人的情绪:
传统无效:压抑、逃避、暴发。“压抑”是强作宽容,因为认为把这样不好的情绪表露出来是没有修养和教养的表现,嘴巴老说没事,而心中辛苦;“逃避”就是使自己忙于其他事,让自己不会有空闲去想到引起那些情绪上的事情。但这份情绪依然在,仍需面对;“暴发”伤人伤己。
l 有效治标:消除、化淡、配合、运用。
l 有效治本:改变本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升本能处理事情的能力;修正本人的身份;
l 处理他人的情绪:
l 传统无效:
“交换”——就是对有情绪的人提供一些他追求的价值,让这个人抛开情绪,例如“不要哭了,我给你买……”或者“不要不开心了,我带你去吃……”这份交换,因为没有针对引发情绪的事情做过什么,所以只有短暂的转移效果,过后情绪又会回来,其实,这也是“逃避”的招数而已;
“惩罚”——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是不应该有的。谁有负面情绪就是他的错,应该受到惩罚,所以对有情绪的人说的话里面充满惩罚的文字,例如:“你老是……!再……就揍你!”或者“跟你说话就生气,我们还是不说了。”身边的人不能沟通,是最常用的惩罚对方的武器之一,使陷入情绪的人更受到隔离和孤独,更难跳出来了;
“冷漠”——碰到孩子有情绪求助的时候,叫他们“自己搞定”。例如“这些事,别人帮不了的,还是自己冷静去想想吧”。,这样的话,使有情绪的人就像堕入了情绪的黑洞一样,感到十分孤单和无力;
“说教”——是父母在无计可施时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对有情绪的人说大量的道理:应该怎样、什么不对……但对事情的解决,或是情绪的舒缓完全没有帮助,他们坚持自己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嘴里说的都是无法反驳的东西,但是就没有提供什么有效可行的办法。有情绪的人面对这些喋喋不休的人,情绪只会变得更差:“你真是烦死人了”孩子在心里就这么喊。
l
有效的EQ
型处理:
“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孩子有情绪,同时接受这个有这份情绪的孩子。这可以用类似以下的话表达出来:“我看到你有些不开心,愿意跟我谈谈吗?”或者“你的样子糟透了,坐下来告诉我有什么事?”假如你装着没有看到他(她)的情绪,或者否定他的情绪,例如“你又闹情绪了!”、“什么事又发脾气了?”等,你便是在把他推开了。
“分享”——这一步里,最重要的是先分享情绪感受、然后才分享事情本身。他总是先说事情:谁、谁不合理、什么事不如意等,你必须把他的注意力迁移到他的情绪感受上,例如“现在你感觉怎样?”、“原来你受到委屈了。”、“他这样对待你感到愤怒或者悲伤?”当对方回答是愤怒时,你继续问:“愤怒的背后是什么?失望或无力感”;不断的把注意力引向身体感觉或者情绪感受上,待对方说出大约6个这样的词语时,你会发觉对方已经开始平静下来,或者声调降低了、身体动作减少了。现在,你可以问对方引起情绪的事情了。当你明白了是什么一回事,你可以进入第三步。
“设范”——在这一步里,你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对之加以语言上的肯定,例如“你觉得他这样做很不合理,难怪你这么生气啦。”“你已经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突然取消,你当然失望啦。”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对方看事情的角度并做出肯定,或者干脆肯定对方的情绪(“事情不如意当然生气啦”)肯定的行为会使对方说“是呀”、“对呀”“就是嘛”等的话,这时,在心里对方已经认为你站在他的一边了。接下来,你向对方指出事情中他需要改变的地方,你不可以直接说出对方的不对,或者应该怎样做,因为这样你是把自己重新放在与对方对立的位置,使刚才建立出来的心理效果破坏了。你应该从对方的位置出发指出需要的部分,例如:“可是,你每天都要跟他一起相处,他每天这样不讲理你便每天生气,你会变得很辛苦的呀!”或者“你虽然准备这么久了,可因故取消是你控制不了的,但你可以控制‘怎样才能开心’这件事呀!”有了前面的肯定,你现在这样说,对方当然会容易接受改变了。
“策划”——就是对未来行动做些计划,目的是让自己会有更好的表现。你用一句话做这个部分的概念基础:“凡事都有三个解决的办法嘛!”你可说:“想想你怎么做他对你的态度会有不同?”或者“有些什么其他的选择,是你能够在活动取消后还能开心的度过这一天?”引导对方看到其他可能性,对方的负面情绪便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会有更积极的表现,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权掌握在手里了。
l
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价值:
这些负面情绪,不是给我们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新的方向,了解了。就可以运用。
愤怒——是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
痛苦——给一份动力摆脱方向(青蛙与热水);
恐惧——是不想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
困难——是以为付出比收取的更多;
失望——对己:不接受自己,对人:想操控的企图失败。
烦躁——不该放在这里,可是不得不在;
委屈——把自己放低,你没给我应该的;
无奈——已知、已做的不管用,需找全新的方向,但没有找到;
愁——我不愿意站在这里,可不知道到哪里去(无力);
惭愧——内疚、遗憾,以为完全的事里还有没完成的部分;
恨——毁灭自我或他人,是唯一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情绪。
l
有效沟通:
1、
有效沟通的要诀
² 声调和身体语言决定沟通的效果,不是文字(文字7%、声调38%、身体语言55%);
² 说得对不对没有意义,说得有效果才是最重要;
² 沟通的效果由对方决定,但是由自己控制,因为自己可以改变沟通的模式;
² 重复没有沟通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两人的关系更坏,坚持没有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
² 说每句话先问问自己:“这样说会使孩子增加了力量还是减少了力量?”做每个行为,先问问自己:“这样会使事情的效果更好还是更坏?”
² 每个人都有在某时某事里拒绝沟通的权利,不尊重这份权利,只会使关系急剧恶化;
²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他只能:a改变自己;b做些事情让对方想改变;c为自己做些心理准备,即使对方不想改变,也不影响自己的情绪。
² 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做法。任何情况,都至少有三个不同的解决方法。
2、
“先跟后带”的沟通技巧:
(心理学辅导者常用技巧)
先运用来访者的说话和行为,与来访者建立和谐合拍的关系,然后才引导其把注意力、思想和行为改变去辅导想转向的方向。
3、
给予肯定:
a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功十分重要。家长们都知道这一点,但往往不知道自信心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把孩子的自信培养出来?
b自信是“信任自己拥有能力”,但是光有能力不能建立自信。例如有能力说一句话,但别人听不懂,那不能培养出自信来;孩子有能力做一些事情但却受到责骂,那也无法做成自信。
c能力必须得到肯定,才能成为自信。每个人都需要有足够的肯定,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信。有足够自信的孩子,更懂得照顾自己,约束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所以,给予孩子肯定,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d今天社会里,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远比肯定多,所以大部分的人在孩子时候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他们在成年后仍需不断地寻求肯定,直至培养出足够的自信才会停止。
e一个未曾充满自信的人就像孩子一般,当受到挫折时,因为内心还是在成长过程中,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0---18岁需要5000次的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
f最简单的肯定,就是按孩子的说话作出有意义和正面的响应,而不挑战或否定他的话。重复孩子说话中一些重要的字,让他回应说“是呀”“对呀”都是简单有效的肯定。
g给予孩子肯定时,必须身心合一,并有适当的面部表情配合,包括眼神接触、微笑和轻松的语调。
h给予孩子的肯定,是暗示他也有做得好、做的对的地方,无论事件与你的立场多么对立,总有可以肯定的地方(肯定动机、肯定可以肯定的部分、肯定情绪、肯定重要字等等),因此,他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照顾好自己。
i给予孩子的肯定必须是真实的,若有一次不是真实的,以后的肯定都会减少了效果。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坦白告诉他,同时肯定他有能力去学得更好、做得更好。所以,给予肯定要面向所有,实事求是,具体才有效,看到当下的状态,给予即时的肯定。
j让孩子明白:肯定是从自我肯定开始的,多做——多做到——得到更多的肯定。
k通过上述,我们基本可以对自信的来源以及自信所带来的做一个路线图:感觉(舒服、快乐)——尝试(体验、做)——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l肯定有别于:表扬——表扬是有选择的;鼓励——有时会让接受者不舒服(你很勤奋、很努力,但……,继续努力,就会……,这样可能让他感到的潜台词是我很“笨”,);夸——夸不能落地,如总说,你太棒了(空),你是最优秀的(会使人落入孤独)等。
4、
有效沟通一定是用正面语言:
在孩子教育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妈妈的咒语:“你上课不要讲话啊!”“你不要和同学闹别扭啊!”“你不要不尊重父母啊!”“你不要不懂事啊!”……可大脑接受的往往是“不”字后面的内容,把不要的东西天天在暗示,想想看,长期这样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大呀!这样的负面词语不能在我们的脑里产生推动作用。事实上,它们会使我们停留在问题里。不信的话,我们现在就可以试试:闭上眼睛,全心全意地对自己说:“我不要去想一只老虎,我不要去想一只老虎……”反复这样说上一二十遍,你脑里会是怎样的情况?只会有两个情况出现(除非你没有十足跟随上面的指示做)其一、脑里乱成一团,其二、更大的可能是脑里就只有老虎。
可见,要不断地说:“你可以怎么做”,“你可以怎么样,”……多重要呀!把:“不”改成“是”,比如把“你不要不懂事啊!”改成“你是懂事的!” 把“但是”改成“同时”,比如把“儿子,你成绩很优秀,但是我感到你不快乐!” 改成“儿子,你成绩很优秀,同时我感到了你的快乐!”。把“如果”改成“当”,比如把“如果你不愿意改变,你就好不了了!”改成“当你愿意改变时,你会感觉很好的!”试试看?当这些正面词语变成你沟通的习惯,给予你和你孩子的心理暗示是什么?会有什么改变?坚持21天,好的沟通习惯就会形成,先祝福大家!
在此,我们可能还有必要了解一下自我价值不足时的表现:自大、自卑是不自信的人,他会:1、装——用别人的功劳装自己(我妈是……,我爸厉害呢……,谁谁……怎么怎么等);2、贪——不知感恩的人(恩是本来我没有资格得到的,但得到了,最大的恩是生命),给我多少我要多少;3、诋毁——搬弄是非。
三
目标管理:
很多家庭,不知不觉间,“学习=考大学=孩子人生目标”已成为名正言顺的教育方程式,被父母认同,而孩子则懵懵懂懂的开始着正在进行为期十几年的基础教育。作为学习的主体——孩子像被蒙了眼罩转圈的炉子,被动、盲目地为分数和父母而学,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去哪里。何来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学习习惯,又怎有力量与电视和网络相抗衡?父母怎能不焦虑?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做父母的,一直埋头忙着教孩子走路,却没有帮助孩子发现和寻找所要到达的目标和方向——为什么而走,哪里才是孩子最理想最想要的目标和方向?引领孩子用目标管理比天天盯在学科的分数上重要得多!因为:
1、考大学并不是人生终极目标,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生目标实现的一个路径:把这条路径当作目标,就会有考上大学后的学生茫然无措,目标缺失。很多孩子在十几年里一直被“考上大学就好了,一切都有了”的目标支持着,上了大学后要面对再定人生目标之痛。还不包括那些被高考独木桥挤下来的“没资格”上学,自暴自弃的孩子们。
2、父母帮孩子确定人生目标,以强加型和忽略型为多:把自己的好恶、愿望或为实现的志向强加给孩子,同时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和兴趣,对孩子的梦想不以为然或者当作笑谈。所以孩子们屈从于父母“为孩子好”的压力,把自己的梦想压在心底,他们常说“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想都不要想”,把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东西压制下去,而父母的目标又不能接受,所以处于无目标状态。孩子的目标是要引领,但也需要尊重孩子为自己设计的目标,父母要学习接受孩子的目标,活在梦想里,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
3、为孩子寻找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帮助孩子早日确定职业方向,而是帮孩子发现自己最想得到的和最感兴趣的东西: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往往是一个人最有成功感的,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并帮助他去实现,最容易成功。这往往成为孩子生活的动力,让孩子发现自己走在一条自己选择的期望的路上,他今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每过一天就是让自己离梦想和目标更近一点。虽然孩子的方向各不相同,但发自内心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总会是最有推动力的,是属于自己——责任感和义务感、主动和自觉性也就由此而生。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让孩子发现他是为自己在学习,而不是为父母或老师学习,孩子的抗诱惑力自然会提高。
4
有效目标需要多个整合,要具备以下特征:
1) 有明确、具体的内容而不虚泛,可用一句话清晰地说出来。比如:“我在一个学期内把字练好。”
2) 用积极正面的肯定语言:“我要、我是……”,而不是“我不做……”
3) 有实现的步骤和具体计划:根据完成目标时间,设计分步骤的计划,制定能力提高的具体措施,使目标得以落实;
4) 有清晰可感的视、听、感觉信息,以证明这个目标是当事人发自内心期望的:当实现目标时,看得到自己脸上的表情……得到的肯定和夸奖……心里快乐的感觉……每日对目标主人提醒与激发,是很好的目标“激发器”。
由此可见,目标制定的过程需要父母与孩子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沟通氛围中,也是父母不断接受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父母要用心的倾听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站在孩子的身后,不断的给予力量和支持。
还有值得提及的是:有些“特质”孩子,可能是生理上的原因,叫感统失调。感觉统合能力是1979年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艾尔斯博士提出来的。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直以来被诊断为多动症或品行不良、学习障碍的很多孩子实际上是缺少一种脑与全身各部分的协调、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感觉统合能力。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孩子的大脑支配,是无意识的行为,但不是病态,通过及时矫正和训练(求助专家)可以改变。
有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从古到今,口耳相传,只是现在的孩子太难“对付’了,是的,我们是在父母身上学习做父母的,同时我们付出的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爱,我们不想让我们曾经受过的苦让孩子再受,我们希望我们孩子有更光明灿烂的未来,可是当孩子长大了,我们却发现他们少了很多优点,多了很都弱点,离我们的期望太远太远了,这时候是责怪孩子?还是提醒自己要来补课?要来学习?毕竟,对于孩子我们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当还有机会改变的时候,让我们相互鼓励,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为孩子尽量多的成功快乐提供可能性!
有两个选择:其一,手持“大棒”——能使人活下来,由于一些严格的规范,也会考到高分,但孩子感到的是压力、威胁;其二,手持“胡萝卜”——能使人活得更好,主动考高分,感到的是轻松快乐。我想,每个家长都会在理念上选择“胡萝卜”,可落实行动时你更倾向“大棒”还是“胡萝卜”?为了我们活得更好,一起加油!
最后,我们一起完成一道问卷题:“您每天对孩子常说的几句话是什么?”,以便我们对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和研究方向落到实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