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发布日期:2010-05-18浏览次数:

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1、     有效沟通的要诀

声调和身体语言决定沟通的效果,不是文字(文字7%、声调38%、身体语言55%);

²       说得对不对没有意义,说得有效果才是最重要;

²         沟通的效果由对方决定,但是由自己控制,因为自己可以改变沟通的模式;

²         重复没有沟通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两人的关系更坏,坚持没有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

²         说每句话先问问自己:“这样说会使孩子增加了力量还是减少了力量?”做每个行为,先问问自己:“这样会使事情的效果更好还是更坏?”

²         每个人都有在某时某事里拒绝沟通的权利,不尊重这份权利,只会使关系急剧恶化;

²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他只能:a改变自己;b做些事情让对方想改变;c为自己做些心理准备,即使对方不想改变,也不影响自己的情绪。

²         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做法。任何情况,都至少有三个不同的解决方法。

2、     “先跟后带”的沟通技巧:(心理学辅导者常用技巧)

先运用来访者的说话和行为,与来访者建立和谐合拍的关系,然后才引导其把注意力、思想和行为改变去辅导想转向的方向。

3、     给予肯定:

a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功十分重要。家长们都知道这一点,但往往不知道自信心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把孩子的自信培养出来?

b自信是“信任自己拥有能力”,但是光有能力不能建立自信。例如有能力说一句话,但别人听不懂,那不能培养出自信来;孩子有能力做一些事情但却受到责骂,那也无法做成自信。

c能力必须得到肯定,才能成为自信。每个人都需要有足够的肯定,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信。有足够自信的孩子,更懂得照顾自己,约束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所以,给予孩子肯定,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d今天社会里,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远比肯定多,所以大部分的人在孩子时候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他们在成年后仍需不断地寻求肯定,直至培养出足够的自信才会停止。

e一个未曾充满自信的人就像孩子一般,当受到挫折时,因为内心还是在成长过程中,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0---18岁需要5000次的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

f最简单的肯定,就是按孩子的说话作出有意义和正面的响应,而不挑战或否定他的话。重复孩子说话中一些重要的字,让他回应说“是呀”“对呀”都是简单有效的肯定。

g给予孩子肯定时,必须身心合一,并有适当的面部表情配合,包括眼神接触、微笑和轻松的语调。

h给予孩子的肯定,是暗示他也有做得好、做的对的地方,无论事件与你的立场多么对立,总有可以肯定的地方(肯定动机、肯定可以肯定的部分、肯定情绪、肯定重要字等等),因此,他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照顾好自己。

i给予孩子的肯定必须是真实的,若有一次不是真实的,以后的肯定都会减少了效果。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坦白告诉他,同时肯定他有能力去学得更好、做得更好。所以,给予肯定要面向所有,实事求是,具体才有效,看到当下的状态,给予即时的肯定。

j让孩子明白:肯定是从自我肯定开始的,多做——多做到——得到更多的肯定。

k通过上述,我们基本可以对自信的来源以及自信所带来的做一个路线图:感觉(舒服、快乐)——尝试(体验、做)——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l肯定有别于:表扬——表扬是有选择的;鼓励——有时会让接受者不舒服(你很勤奋、很努力,但……,继续努力,就会……,这样可能让他感到的潜台词是我很“笨”,);夸——夸不能落地,如总说,你太棒了(空),你是最优秀的(会使人落入孤独)等。

4、     有效沟通一定是用正面语言:

在孩子教育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妈妈的咒语:“你上课不要讲话啊!”“你不要和同学闹别扭啊!”“你不要不尊重父母啊!”“你不要不懂事啊!”……可大脑接受的往往是“不”字后面的内容,把不要的东西天天在暗示,想想看,长期这样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大呀!这样的负面词语不能在我们的脑里产生推动作用。事实上,它们会使我们停留在问题里。不信的话,我们现在就可以试试:闭上眼睛,全心全意地对自己说:“我不要去想一只老虎,我不要去想一只老虎……”反复这样说上一二十遍,你脑里会是怎样的情况?只会有两个情况出现(除非你没有十足跟随上面的指示做)其一、脑里乱成一团,其二、更大的可能是脑里就只有老虎。

可见,要不断地说:“你可以怎么做”,“你可以怎么样,”……多重要呀!把:“不”改成“是”,比如把“你不要不懂事啊!”改成“你是懂事的!” 把“但是”改成“同时”,比如把“儿子,你成绩很优秀,但是我感到你不快乐!” 改成“儿子,你成绩很优秀,同时我感到了你的快乐!”。把“如果”改成“当”,比如把“如果你不愿意改变,你就好不了了!”改成“当你愿意改变时,你会感觉很好的!”试试看?当这些正面词语变成你沟通的习惯,给予你和你孩子的心理暗示是什么?会有什么改变?坚持21天,好的沟通习惯就会形成,先祝福大家!

在此,我们可能还有必要了解一下自我价值不足时的表现:自大、自卑是不自信的人,他会:1、装——用别人的功劳装自己(我妈是……,我爸厉害呢……,谁谁……怎么怎么等);2、贪——不知感恩的人(恩是本来我没有资格得到的,但得到了,最大的恩是生命),给我多少我要多少;3、诋毁——搬弄是非。

  目标管理:

很多家庭,不知不觉间,“学习=考大学=孩子人生目标”已成为名正言顺的教育方程式,被父母认同,而孩子则懵懵懂懂的开始着正在进行为期十几年的基础教育。作为学习的主体——孩子像被蒙了眼罩转圈的炉子,被动、盲目地为分数和父母而学,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去哪里。何来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学习习惯,又怎有力量与电视和网络相抗衡?父母怎能不焦虑?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做父母的,一直埋头忙着教孩子走路,却没有帮助孩子发现和寻找所要到达的目标和方向——为什么而走,哪里才是孩子最理想最想要的目标和方向?引领孩子用目标管理比天天盯在学科的分数上重要得多!因为:

1、考大学并不是人生终极目标,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生目标实现的一个路径:把这条路径当作目标,就会有考上大学后的学生茫然无措,目标缺失。很多孩子在十几年里一直被“考上大学就好了,一切都有了”的目标支持着,上了大学后要面对再定人生目标之痛。还不包括那些被高考独木桥挤下来的“没资格”上学,自暴自弃的孩子们。

2、父母帮孩子确定人生目标,以强加型和忽略型为多:把自己的好恶、愿望或为实现的志向强加给孩子,同时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和兴趣,对孩子的梦想不以为然或者当作笑谈。所以孩子们屈从于父母“为孩子好”的压力,把自己的梦想压在心底,他们常说“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想都不要想”,把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东西压制下去,而父母的目标又不能接受,所以处于无目标状态。孩子的目标是要引领,但也需要尊重孩子为自己设计的目标,父母要学习接受孩子的目标,活在梦想里,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

3、为孩子寻找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帮助孩子早日确定职业方向,而是帮孩子发现自己最想得到的和最感兴趣的东西: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往往是一个人最有成功感的,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并帮助他去实现,最容易成功。这往往成为孩子生活的动力,让孩子发现自己走在一条自己选择的期望的路上,他今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每过一天就是让自己离梦想和目标更近一点。虽然孩子的方向各不相同,但发自内心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总会是最有推动力的,是属于自己——责任感和义务感、主动和自觉性也就由此而生。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让孩子发现他是为自己在学习,而不是为父母或老师学习,孩子的抗诱惑力自然会提高。

4 有效目标需要多个整合,要具备以下特征:

1)         有明确、具体的内容而不虚泛,可用一句话清晰地说出来。比如:“我在一个学期内把字练好。”

2)         用积极正面的肯定语言:“我要、我是……”,而不是“我不做……”

3)         有实现的步骤和具体计划:根据完成目标时间,设计分步骤的计划,制定能力提高的具体措施,使目标得以落实;

4)         有清晰可感的视、听、感觉信息,以证明这个目标是当事人发自内心期望的:当实现目标时,看得到自己脸上的表情……得到的肯定和夸奖……心里快乐的感觉……每日对目标主人提醒与激发,是很好的目标“激发器”。

由此可见,目标制定的过程需要父母与孩子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沟通氛围中,也是父母不断接受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父母要用心的倾听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站在孩子的身后,不断的给予力量和支持。

 还有值得提及的是:有些“特质”孩子,可能是生理上的原因,叫感统失调。感觉统合能力是1979年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艾尔斯博士提出来的。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直以来被诊断为多动症或品行不良、学习障碍的很多孩子实际上是缺少一种脑与全身各部分的协调、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感觉统合能力。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孩子的大脑支配,是无意识的行为,但不是病态,通过及时矫正和训练(求助专家)可以改变。

有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从古到今,口耳相传,只是现在的孩子太难“对付,是的,我们是在父母身上学习做父母的,同时我们付出的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爱,我们不想让我们曾经受过的苦让孩子再受,我们希望我们孩子有更光明灿烂的未来,可是当孩子长大了,我们却发现他们少了很多优点,多了很都弱点,离我们的期望太远了,这时候是责怪孩子?还是提醒自己要来补课?要来学习?毕竟,对于孩子我们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当还有机会改变的时候,让我们相互鼓励,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为孩子尽量多的成功快乐提供可能性!

有两个选择:其一,手持“大棒”——能使人活下来,由于一些严格的规范,也会考到高分,但孩子感到的是压力、威胁;其二,手持“胡萝卜”——能使人活得更好,主动考高分,感到的是轻松快乐。我想,每个家长都会在理念上选择“胡萝卜”,可落实行动时你更倾向“大棒”还是“胡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