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发布日期:2012-04-16浏览次数:

 

“2011年江苏大学三育人”征文

 

浅谈班级管理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江苏大学附属中学 张莉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养成的一种教育模式。”,“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当中,可变性强,可塑性大。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缺乏控制能力,个性发展尚未稳定,分辨是非能力也较差。哲人曾说,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行为,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习惯,会有品德的收获,我坚信,只要每一个人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如何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明确目标而自觉主动地、全面系统地进行文明习惯养成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做了一件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事。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在此我结合个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影响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影响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身教重于言教”,这些都充分说明教育中教师用言语进行教育和用自身榜样进行示范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养成教育而言,言教固然不可或缺,身教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还没有发展成熟,行为习惯还没有定型,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对事物的判断还停留在“他律”水平;而教师在教学中又处在知识或学术的“权威”地位,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他产生崇拜和敬畏的感情,教师自然就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而且教师与学生可谓朝夕相处,其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我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担任班主任的12年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学生与他人和平相处,我首先做到 和科任老师融洽的工作,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初中生模仿性能强,我们如果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他们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认识,进行持久性的训练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尊敬教师、孝敬父母”、“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等教育时,我总是让学生先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当然,在说理中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进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比较多,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正确合理地使用,导致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很多零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统计一些一天或者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让学生通过计算出来的数字深刻的明白不应该乱花钱,并进一步建议他们用同等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书籍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良好的习惯。

 

解决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之后,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该怎么做”的事情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行动指导,与学生一起商讨制定行为规范,相互监督,共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孩子天性好玩,好动,行为准则说忘就忘,不能落实,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落实很重要。对整个班级,我采取量化评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督促,一周公布一次,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和学习任务,发现失误,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课堂、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文明礼仪的训练、学习习惯的训练等,还组织学生踊跃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同时,学生互相监督,使每个同学能明确责任:生活在这个集体中,每个同学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另外,学生、教师相互监督,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督促和反馈,我所带的班级班风一直保持很好,经常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

 

三、家校配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家庭环境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有资料报道,未成年犯罪抽样调查发现,65%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孩子失去了母爱或父爱,无人关心。45%是家庭溺爱,中国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爷爷、奶奶、父母宠爱有加,没有形成教育孩子的统一思想,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家长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要求,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变得任性、霸道、不明是非,不懂对错,在学校不懂如何与同学相处,屡屡犯错。有的家长因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坐视不理,甚至助长坏习气,比如老人偷偷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导致孩子养成吃零食、迷恋网络游戏的恶习;还有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吃亏,告诫孩子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你要还手,而且一定要打赢,导致孩子不明是非,不分轻重,同学稍不注意触犯他,他就大打出手。当然也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受到同学们的指责,回到家总想得到家长的同情或安慰,可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进行更加严厉的指责甚至打骂。这些孩子受到辱骂后,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意再接受教育,变本加厉,不良行为愈演愈烈。

 

为了防止上述现象发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一)每学期通过走下去或请进来的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几个问题:①不能仅仅报喜不报忧或者报忧不报喜。教师与家长要将学生近期在学校与家庭中的情况进行全方位沟通,从而使学校与家庭了解学生近期的情况。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②家校的沟通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学习层面。(二)在家校合作中的主角不能仅仅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作为学生应当成为其主角。在以往的家校合作中,往往只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家长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自身的情况,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校要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帮助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每天通过飞信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共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对策。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该学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同时听取家长的建议和要求,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做好对后进生、富裕家庭子女、贫困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教师的“真情”和“爱心”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和积极配合,使校、家教育同步。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而不是阶段性、突击性的。它需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管理,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要常抓不懈。只有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德育专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学是人的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各种行为入手,开始训练,良好习惯一定能养成。

(本文获江苏大学三育人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