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号召,10月17日,附属学校师生参加了计算机学院开展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聚焦“人工智能如何思考与表达”,通过专家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为中小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智能科技世界的大门。
本次科普教育专题特邀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进行主讲。清华大学马少平教授以“人工智能是什么?”为题,从AlphaGo到ChatGPT,结合生活中常见的AI应用,以趣味类比和丰富案例,为同学们拆解了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核心技术的基本原理。他强调,“人工智能不是魔法,而是人类智慧的延伸。理解它,才能更好地创造它。”
随后,江苏大学计算机学院王东教授围绕“语音交互:让机器听懂世界”展开讲解。他从人类听觉机制出发,类比讲解了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的实现路径,现场演示了智能音箱、虚拟人等语音技术的应用,并鼓励同学们:“未来的语音技术,需要更多年轻的声音加入,去解决‘噪音环境理解’‘情感交互’等难题。”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AI会有自己的意识吗?”“机器人以后会不会代替老师?”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专家们一一耐心解答,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同学们理性看待技术发展,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
本次活动是江苏大学附属学校推进“大中小协同科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实践。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大中小协同支持九年制一贯学校科学教育实践研究》的组成部分,学校积极携手高校资源,将前沿科技融入通识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